周易分易经和易传(易经是什么)

易经和周易有关系吗

规范地说《周易》是《易经》的中心内容。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,采纳了董仲舒“独尊儒术”的建议,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“经”。《周易》和《易传》被称为《易经》。一、《周易》释名古代对“周易”一词的解释,众说纷纭,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种:一种认为《周易》是周代占筮之书;一种认为《周易》是讲变化的书。英文中The Book of Chang的译文就是取此义。具体地说,“周”字,有二义:①指周普、普遍,即易道广大,无所不包。②指代号,即周朝,古代常称周朝的书为周书,如《周礼》、《周语》等。“易”字也有二义:①是指变化,从文字学看,有说“易”字的构成是“日”、“月”。“易”上为“日”,下为“月”象征日月阴阳变化;有说“易”的甲骨文为 象征将一器皿水(或酒)倒入另一器皿之中,以示变换、交易。从《周易》内容看,包含着变化的思想:如卦爻辞中,《乾》卦从初爻到上爻“龙”由“潜”、“见”、“飞”、“亢”的变化,《泰》卦中大小、往来、平陂、往复的变化。行筮时运算而显示出数的变化,等等。《周易》中这种变化被注释《周易》的《易传》深刻地、明确地阐发出来。《易传》所谓的阴阳交感、天地变化的思想成为中国先秦辩证哲学中的精粹。故“易”有变化之义。②是指古代卜筮之书的代名词。按照古书记载,有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、《周易》三部筮书称为“三易”,故易是筮书专有名词。(见刘大钧《周易概论》Pl-4)。二、《周易》书名辨异春秋时,就有《周易》提法,在《春秋左传》这部史书当中,多次提到“周易”,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《周易》看,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(符号)卦爻辞。战国时,以解释《周易》为宗旨的《易传》成书。《周易》、《易传》并称为《易》,如《庄子》所谓“易以道阴阳”、《荀子》所谓“善为易者不占”之“易”包含了《易传》。西汉时,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,采纳了董仲舒“独尊儒术”的建议,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“经”。《周易》和《易传》被称为《易经》,或直接称为《易》。自此以后,《周易》、《易经》、《易》混合使用,有称《周易》,有称《易经》,有称《易》,其实含义一致,均指六十四卦及《易传》,一直沿用到今天,仍然没有严格区分。有的学者为了区分《周易》经传之不同,称六十四卦及卦爻辞为《周易古经》,称孔子儒家注释《周易古经》的十篇著作为《周易大传》。


<易经>和<易传>有什么区别?

.<周易>包括<经>.<传>两部分.<经>有时成为<易经>或<古经>.是在专门从事卜筮的巫史们长期经验和记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,<传>是战国时人对<经>的解释说明.又称<易传>.<易经>部分分六十四卦.<易传>分为七种十篇.汉代学者称之为[十翼".[翼"即副翼经文之意. 其中.<易传>是<周易>的组成部分.对<经>而言.故曰<传>.亦称<十翼>.包括<彖传>上下篇.<象传>上下篇.<系辞>上下篇.<文言>.<序卦>.<说卦>.<杂卦>.<史记>称<易大传>.是儒家学者对古代占筮用书<周易>所作的各种解释.旧传 孔子 所作.不足信.大抵是 战国 末朞或 秦 汉 之间的作品.


易经和易传有什么区别

《周易》包括《易经》和《易传》两部分。《易经》是六十四卦的卦象,卦辞和爻辞;《易传》是对《易经》的解释。《易传》包括彖辞,象辞,系辞,文言,序卦,说卦,杂卦等,其中彖辞,象辞,系辞,又各分为上下篇,因此共十篇,旧日称《十翼》,总称为《易传》。
一,易经
古代记载的“术数”包括天文,历谱,五行,蓍龟,杂占,形法等术。蓍龟就是古人最早使用的占卜方法。蓍是一种草,用这种草占,这种方法叫“蓍”,龟指龟甲,用龟甲占,这个方法叫“卜”。蓍占,通常连续六次,结果不是以数字表示,而是以图符表示,这些图符代表的数字,要么是六,七,要么是八,九。但是,他们关心的不是这些数字,而关心的是奇,偶,奇数代表阳,由一条长横线表示;偶数代表阴,由两条短横线表示,六次蓍占结果,也就是六个图符相叠,组成一个图形,就是我们所说的卦象。在卦象中长横线,称为阳爻,两条短横线,称为阴爻。
二,易传
《易传》据说是孔子撰写,用于解读《易经》。共有十篇,包括:1,彖上传,2,彖下传,3,象上传(大象),4,象下传(小象),5,系辞上传,6,系辞下传,7,文言传,8,序卦传,9,说卦传,10,杂卦传。《彖》是对《易经》卦名和卦辞的注释,《文言》对乾,坤二卦作了更深入的诠释,而《系辞》是《易经》的思想纲领,内容博大精深,第一次对《易经》的产生,原理,意义及占卜的方法等,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说明。此外,还加入了许多独到新颖的创见,阐发了许多《易经》原文没有的思想。《说卦》对八卦的卦象作了具体的阐释,术数学的理论根基就在于此。《序卦传》研究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。《杂卦》将六十四卦排成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,从卦形的变化中,来研究卦与卦之间的内在联系。
《易经》以一整套卦象和爻辞来占断吉凶,并由此来引导人们的活动,因而没有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阴影。而《易传》则完全不同,它从人文的立场出发,将人道当做问题的中心,使包罗万象的《易经》义理和现实的社会政治紧密关联,确立了一条贯通人天之路,向上体达天道,向下惠济万物生灵。提出了天地人三才的概念,并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思想体系。


《周易》和《易经》的区别?

《易经》是中国儒家典籍,六经之一。原名《易》、《周易》,汉代人通称为《易经》。古人向神灵卜问吉凶的方法,有龟卜和占筮。筮用蓍草,按一定法式推算出数目,求得某种卦象,依据卦辞、爻辞推测所问事情的后果。据《周礼·春官·宗伯》记载,上古时太卜“掌三易之法:一曰连山,二曰归藏,三曰周易。其经卦皆八,其别皆六十有四”。连山易、归藏易皆佚,仅《周易》存世。“易”字,一说为“简易”之义;另一说为“变易”之义,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,推求问事之变,借以释疑。“易”前“周”字,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;一说指周遍之易,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。汉代人所说的《周易》,包括经、传两部分,传是对经的解释。《易经》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、卦辞、爻辞而言。
《易经》成书于何时,作于何人,迄今无定论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提出“人更三圣”说,认为伏羲氏画八卦;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,作卦辞和爻辞;孔子作传以解经。“五四”运动以后,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,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,足证《易经》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,因此出现了周初说、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,所据不一。
《易经》的卦象指卦的图象,由阳爻“—”和阴爻“—”两种爻象,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,共六十四种卦象。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,用初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上表示位序,阳爻称九,阴爻称六,爻象共三百八十四。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,系于卦象之下,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。
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,现传有两种本子:一是通行的《周易》本,分上下经,上经始于乾卦,次为坤卦,下经终于未济卦;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,首卦为乾,次卦为否,终于益卦。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;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,用来比拟人事,如大过卦九五爻辞说:“枯杨生华,老妇得其士夫”;二是讲人事的得失,如渐卦九三爻辞说:“夫征不复,妇孕不育,凶”;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,如坤卦卦辞说:“元亨,利牝马之贞。”据研究,卦、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。
《易经》虽属占卦书,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。例如,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,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,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“大人”和“小人”、吉和凶、得和失、益和损、泰和否、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,《庄子·天下篇》将其概括为“易以道阴阳”。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。如泰卦卦辞说:“小往大来”;否卦卦辞说:“大往小来”;泰卦九三爻辞说:“无平不陂,无往不复”;乾卦九五爻辞说:“飞龙在天”;上九爻辞则说:“亢龙有悔”,这些都表现了物极则反的观点。从《易经》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,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战国后期,对《易经》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,一些系统阐释《易经》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,汇成《易传》。秦代(前221~前206)焚书,不焚易书。至汉代(前206~公元220),经学兴起,其中关于《周易》经传的解释,称为“易学”。易学源远流长,历时2000余年,形成了许多流派,如象数学派、义理学派等。许多著名哲学家,依据《周易》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,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。
《易经》的版本,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魏王弼注本、唐孔颖达疏,亦称《周易正义》,收入《十三经注疏》中。宋朱熹撰《周易本义》,为宋代以后通行本。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《周易》,抄写于汉文帝初年,与传世各家《易》本均不同,是现存《周易》中最早的别本。古今解易者,多达数百家,在儒家经书中为数最多。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的注解有:唐朝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、唐朝孔颖达《周易正义》、宋朝程颐《程氏易传》、宋朝朱熹《周易本义》、现代闻一多《周易义证类纂》和高亨《周易古经今注》。


《周易》、《易经》、《易传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和区别?

经典


周易,易经和易传有什么不同?他们三者有什么关系?

易经是
儒家五经之一
包括了
周易
连山
归藏
三本书
周易
是一本书
作者已不可考
但传言为周文王
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序《彖》、《系》、《象》、《说卦》、《文言》。
就是相当于
给周易
写了注释和自己的心得
易传
便是孔子写的这些东西